【暑期社会实践】教科学子赴南京、凤阳探索中华文化

作者:郭欣怡发布时间:2023-08-19浏览次数:10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现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知来明去、知行合一,滁州学院贝斯特bst3344赴南京、凤阳文化探索小队于20237月开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中华传统文化探索实践。寻找文化根脉,传承文化精神,是这次实践的主旨。

倘若历史有生命,她也会为此潸然泪下

团队成员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第一次仅凭文字就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沉重与绝望。随时间走动观看1937年的历史,侵略者铁蹄的肆意践踏,无数花朵的孤零飘落,年迈老人的骨瘦如柴,熙熙攘攘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有的只是死一般的沉寂。从被侵略到胜利中间铺满了无数的冤魂,残垣断壁、满壁姓名、万人遗骸,无不昭示着日军的残暴罪行。“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团队成员选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实践地点,是想通过亲身实践去感受那段屈辱的历史,倡导广大人民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谨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时刻鞭策自身奋勇向前。

织金夹银,灿若云霞

随后团队成员参观了云锦博物馆和江宁织造博物馆,亲身领略了古人的智慧、欣赏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云锦,观看了制作精巧的织机,无人不喟叹文明古国的昔日繁荣。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织制云锦需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相互配合,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作为中国古老的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目睹先人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之后,团队成员希望未来可以开拓出多元化、个性化的中西合璧风格,把握云锦艺术的内涵,探索新路径,开发出符合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现代云锦服饰系列,让其文化内涵发扬光大。

六朝胜境物丰华,金陵御锦似云霞

织人闲暇乐呕呀,白唱一局莫非她

团队成员与南京市西街小学三(2)中队向阳红领巾小队共同进行了秦淮非遗馆的文化探索,走近非遗,领略六朝古都的丰厚文化遗产,,剪纸、绒花、皮影等种种文化剪影都让实践队员们深刻明白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则在于传承创新。


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的方言说唱艺术,源自于明代织锦工人的劳作之中,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因表演不收报酬,“白摆一回唱局”,故称白局。与苏州的弹词,徐州的琴书和扬州的评话并列称为江苏四大曲种,它最大的特色是由南京话来说,南京话来唱,说的是正宗的城南官话,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方言小调。团队成员有幸向非遗老师学习并尝试了表演时的敲打碟盘,感受了其婉转动听的曲调。此次非遗体验之旅,加深了团队成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对非遗文化的重视,让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与传承,这与实践主题不谋而合,让团队成员致力于推进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非遗文化的生命力。


对凤阳的文化探索,团队成员采取线上问卷的方式,共收集了103份问卷,问卷对象年龄大多在18-35岁之间,其中74.76%对凤阳花鼓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一结果深刻体现了凤阳花鼓文化厚植于凤阳人民心中。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团队实践需帮助挖掘凤阳花鼓文化的精神内核,重燃文化自信与热情是推动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力量。

通过这次实践,团队始终坚持注入自信基因,打造文化强国的基调。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这些历史与文化连缀古今,承载着过去的记忆,连接着现在与未来。团队成员通过此次活动切身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筑牢中华文化根基。文化探索的意义在于以文润心,以史铸魂,引导广大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通讯员:秦莉;初审:王芸)


终审人:音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