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教科学子赴明光市、定远县开展驻村干部现状的调查研究

作者:朱国娜发布时间:2023-07-27浏览次数: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一线,驻村工作队肩负组织重托,冲锋在前、履职尽责,抓党建、强队伍、解民忧、兴产业、美环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彰显担当作为。

为深入了解中央向重点乡村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了解我校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开展情况,滁州学院贝斯特bst3344发展成就观察团实践小分队于20237月中旬在教科院副院长刘海涛带领下前往明光市、定远县,对两地13位驻村第一书记进行了采访。共同感悟驻村干部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的艰辛和努力,初心与使命。

一、提纲挈领,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定远县大桥镇义和村驻村第一书记邢金卫深刻认识到要抓好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他说“义和村党建工作重点是在党委的领导下和两委班子一起做事谋事,所有的工作都在党的领导下。”他把建强党组织作为驻村帮扶的主抓手,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支部建设。

在少数民族人口占97%的定远县二龙回族乡中汤村,已退休的驻村第一书记张海东在提及党建时,以“石榴籽”“中国结”为寓意,将民族团结融入党建全过程,用好党建引领“指挥棒”,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在村两委共同努力下,中汤村荣获“县示范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二、因地制宜,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作为明光市柳巷镇桃溪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刘洋深入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依据村情民情,采取“党建+基地+农户”的模式,利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土壤优势,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瓜蒌、蔬菜等特色产业;其次,他坚持因地制宜与创新新形式相结合,利用“科技创新谷”先进科学技术,进行科技合作创新,实现农户信息、自然资源一目了然,破解了乡村治理的难题;在智慧化治理基础上,刘书记注重发挥派驻单位的帮扶作用,与帮扶单位(滁州学院)共建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以科技人员助力、研究与指导为主要形式,与十余个高校组建专业团队;运用好专业能力、工作经验与地域优势等资源,增加经济效益。

三、凝心聚力,拓宽增收致富途径

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和村民致富的关键。明光市管店镇新管村驻村第一书记栗彦东,依托明光甜叶菊国家地标保护农产品品牌特色资源,将传统产业打造成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在历届驻村干部及栗书记的帮扶下,新管村已连续10年种苗销量超全国总量三分之二,其中2022年种苗销售收入超1.5亿元,单项实现户均增收18000元。

同时聚力特色农产品打造,引入五彩水稻品种,与市农技推广中心签订独家推广协议,先后流转38亩农田打造五彩米种植基地,不断推动品种由试验田走向大田,2022年累计收获2万余斤,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栗书记与村两委始终凝心聚力,坚持发展新路径,打造“多彩新管”,助推乡村振兴。

四、 奋力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明光市苏巷镇吉庄村驻村第一书记阚绪凯,通过党建引领,强力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实施庄屯道路硬化、饮水净化、环境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倾力打造生态宜居乡村,目前,吉庄村已经形成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的乡村协同共治机制,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

定远县仓镇仓南村驻村第一书记戴月,将美丽庭院作为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精神文明创建重要抓手。一户庭院就是一处风景,家家户户串起美丽乡村。仓南村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以庭院小美扮靓乡村大美,仓南小院占地约600平米,打造休憩、餐饮、玩乐一体化田园式庭院。积极扶持引导群众利用自家空闲房屋,打造美丽庭院展现和美农村新画卷。

 通过此次调研采访,实践团成员们收获颇多,了解到农村发展现状和问题,切实的感受到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的来之不易。实践团成员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驻村干部们情牵民生、履职尽责、真抓实干的精神以及他们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讯员:刘海涛;初审:王芸)


终审人:音坤